【用教育翻轉台灣足球產業】
台灣的孩子在面臨升學之際,往往得在課業與嗜好之間二選一。跟我的兩個孩子一起踢足球的夥伴章也,上週出發前往日本就讀國際學校,這是球隊中第五個要到日本就讀高中的孩子。六年來,身為實際參與陪伴踢球的足球家長,每週在球場邊打氣與交流,孩子與孩子之間,以及家長們彼此都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我跟孩子的媽媽起而號召發起一場歡送會,有小孩不在台灣的家庭就由家長代表出席,球隊裡的「足球家庭」都全員出席。
章也的爸爸是台灣人、媽媽是日本人,在球隊他是中場的大將,國中畢業的他希望能夠繼續踢球,選擇了日本國際學校學校,球隊另外一位夥伴炫緯,去年已先到這所學校就讀,因此章也的媽媽放手讓孩子一個人到日本去。炫緯的媽媽分享說他在那邊的學習生活很快樂,近期四月放假會回台灣。當天晚上,球隊的陳信安教練(前國家隊總教練)特別準備了去年獲得足球冠軍球隊-法國隊的帽子,送給即將單飛到日本就讀的章也,也希望他有時間能回台灣,再跟球隊一起踢球。
當初送孩子踢足球,只是很單純地希望孩子能跑一跑、動一動,快樂踢足球。加入足球隊後,孩子自然學會了自律、團隊合作、判斷與獨立思考。我認為參與足球運動不單單是踢球而已,重要的是足球產業人才的培育。所以要成立足球學校,學校要教的就是產業所需的技能,包括培訓教練、裁判、防護員、俱樂部管理、賽事管理、傳播等人才。台灣目前沒有這類人才培育的學校,如果我們能有自己的足球學校,喜歡踢球的孩子就不用離開台灣去其他地方求學了。
兩週前跟著孩子的足球教練陳信安教練參加台灣運動產業協會主辦的「2019海峽兩岸運動產業高峰論壇」,陳教練受邀擔任下午場「體力即國力 青少年運動培訓面面觀」講座的與談人,論壇上午安排的兩場專題場演講中,第二場的演講者是上海復星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級總監周雅潔女士,她以資本市場投資觀點出發,探討如何在運動需求的浪潮中乘勢而起。這場演講指出大陸的運動產業已是大噴發的狀態,也讓我為台灣的運動產業人才培育感到十分著急。周女士提到2015年大陸體育培訓市場規模約24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年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規模將達上千億元(人民幣)。大陸在體育政策上已將足球視為產業在發展,反觀台灣的運動還是以目標、成績在思考,完全沒有考量體育產業的需求。
從陳教練那邊我得到很多啟發,不只是足球,甚至還有教育小孩,足球是很好的教育輔助。陳教練說:「踢球重點不在成績,而是要讓小朋友有興趣,會一直踢下去」,果真孩子們從小孔雀俱樂部踢到U18。歡送會那晚的聚餐在大家拍大合照的同時也劃下句點,照片中的這群球隊的孩子長大後有多少人能當上職業足球員呢?只要產業發展、教育制度夠健全,小孩未來的路可以更寬廣,不只能當職業球員,還有更多相關工作能夠選擇。現在能做的就是打開他們的視野,不論將來是否繼續踢足球,經歷十多年踢球的歷練,希望他們能在足球產業找到自己的位置。